"此图借我一观。"颉利突然伸手。凌轩后退半步,
指尖触到藏在袖中的火铳——这是他用青铜仓促打造的短枪,虽只能发射一次,
却足以震慑宵小。"此乃天可汗信物。"李世民及时解围,目光扫过凌轩的动作,若有所思。
回到长安的路上,皇帝突然开口:"凌卿,明日随朕去军器监。
"第二章·蝗灾救民贞观二年春,河南道的天空被蝗虫染成黑色。凌轩站在残破的城墙上,
看着蝗虫群像乌云般掠过麦田,所到之处只剩光秃秃的秸秆。城楼下,
百姓跪在地上啃食树皮,几个孩童的肚子因饥饿鼓胀如球。"这些蝗虫,真的能吃?
"李世民捏着百姓献上的蝗虫干,眉头紧皱。凌轩接过竹篮,
抓起一把蝗虫:"油炸后撒上盐巴,便是美味。但这并非长久之计。"他指向远处的马车,
士兵正搬下麻袋:"臣带来土豆种,耐旱高产,且可轮作三年不重茬。"烈日下,
凌轩亲自示范种植。他将土豆切块,露出里面的芽眼:"每块留两到三个芽,
埋入三寸深的土坑。"围观的老农摇头:"这洋玩意儿,能比粟米强?"直到三个月后,
墨绿的土豆苗铺满盐碱地,百姓才纷纷下跪叩谢。与此同时,
凌轩在临时搭建的工坊里研制杀虫剂。他将草木灰过筛,
与石灰按比例混合:"加水煮沸后静置,取上清液喷洒。"当药雾笼罩蝗群,
成千上万的蝗虫坠地抽搐时,李世民拾起一只死虫,眼中满是震惊:"凌卿,
你这是在与天争命!"然而危机并未解除。当土豆即将收获时,一场暴雨引发山洪。
凌轩连夜带人用麻袋装土筑堤,手中的卫星绢帛被雨水泡得发皱。恍惚间,
他仿佛看到2023年的水利工程图——混凝土堤坝、泄洪闸,这些在唐朝都只是奢望。
"用木头打桩!编竹笼装石!"凌轩大喊。
浑身湿透的李世民抡起铁锹:"今日朕与百姓同战洪水!"当堤坝终于守住时,
天边出现了绚丽的彩虹。老农们将新挖的土豆捧到凌轩面前,上面还沾着新鲜的泥土。深夜,
凌轩在油灯下绘制...